【中国日用品供应商心态变了】5月13日早晨,穆龙生收到了美国合作伙伴Kroger超市的贸易订单邮件。他感到欣慰的是,这次的订单价格与4月初之前的订单价格一致。穆龙生是江苏华腾个人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,他的工厂此前为美国沃尔玛、Kroger等超市以及其他零售贴牌生产牙刷、牙线等日用品。由于今年4月以来的中美关税摩擦,美国客户停止了向原本合作的中国供应商下单,Kroger就是其中之一。
中国日用品供应商心态变了
5月12日,中美双方公布了日内瓦经贸会谈的联合声明,宣布就部分关税问题达成初步协议,双方承诺于5月14日前大幅下调关税。其中,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加征比例将从目前的145%下调至30%。穆龙生表示,如果没有关税摩擦,Kroger本应在3月下单,现在晚了两个月。他需要催促合作厂家提升出货速度。近期欧洲订单也在增加,工厂晚上也在加班生产。尽管受到美国订单影响,但四月份订单在欧洲、巴西等地新增订单的弥补下,整体销售情况和去年持平。随着美国订单逐步恢复,今年公司的销售前景较为乐观。
中国日用品供应商心态变了
孙青是江苏艾瑞服饰有限公司业务经理,之前因关税摩擦,她的客户选择了在该公司位于越南的工厂进行生产。新的协定出台后,客户要求她将部分订单转移回中国。孙青解释说,中国工人效率高,失误率低,新订单要求7月底前出货,而正常情况下外贸订单周期为90天到120天。即便时效要求提高,工人也乐意加班以保住订单和饭碗。然而,作为服饰类企业,仍需承担此前以“芬太尼问题”为由增设的20%关税。孙青指出,与东南亚相比,由于有27.5%的税率差,大部分客户仍优先在该公司东南亚工厂下单。因此,今年收到的订单仍然需要牺牲利润去完成,订单量仍未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。
为了为库存寻求更多销路,孙青的工厂对接了国内渠道如大润发旗下的M会员店并达成合作,解决部分夏季T恤、秋冬款打底衫、睡衣、浴袍套装等品类出口转内销需求。这类订单与其积压的库存相比占比相对较低,她也在筹备联系山姆中国等零售商企业,尝试找到更多国内渠道。
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,中国工厂的优势明显。即使在关税摩擦中,也有不少美国客商宁愿涨价也要选择进口中国商品。穆龙生表示,美国客户想在中国之外寻求可替代的生产厂商并非易事,因为前期需要通过一系列验证审批流程。此外,东南亚工厂配套供应链也不如中国齐全,开产品的模具也需要到中国采购。再加上他们的货期大约在40天,而中国只需25天。因此,一些美国客户在寻求替代工厂未果后,又会转而与中国企业合作。
过去一个月的经历让中国供应商更加注重风险防范。穆龙生表示,未来要么迁厂,要么寻求全球范围内更多订单,不能只依赖单一市场。孙青也表示,不能再把所有订单押在单一市场上。中国零售商借此机会向各类外贸企业抛出橄榄枝。永辉超市为出口受阻、库存积压、有意转内销的企业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商品最快可在15天内上架。主营生姜出口业务的青岛力泰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焦立乾表示,通过大润发山东、北京等超市渠道每天可以消耗2吨库存,中国市场的增长已经超过预期,未来更多业务也会放在国内市场上。随着美国订单陆续回归,在大洋彼岸因关税摩擦导致的美国物价上涨或将平息。此前,美国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“智慧探查”公司追踪了自4月9日以来亚马逊平台上涨价的930种商品,这些商品平均涨价幅度达到29%,涵盖服装、珠宝、家居用品、电子产品和玩具等多个类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