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】办公室的小K今年刚爱上徒步,经常被劝诫不要轻易尝试老年徒步团。起初,小K以为老年徒步团过于养生,不适合血气方刚的年轻人。然而,在一次与长辈们一起去京郊徒步后,他才意识到事实完全相反。这些老年人在徒步中表现得像钢铁之躯的超人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参加老年徒步团的年轻人往往低估了活动的强度,结果发现从早上9点走到下午6点,手机没电了,脚上起了血泡,双腿也彻底拉爆了。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,他在一次徒步中被一群60多岁的伯伯婶婶甩在后面,只能唉声叹气地吃尾气。其中一位70多岁的老阿叔更是脚力惊人,20公里起步,连翻三座大山,让年轻人哀号“此生再不进山”。即使健身房里的肌肉棒子,也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跟上老年徒步团的步伐。而大爷大妈们则兴奋地在山路上拍照录像,带着长焦镜头的阿公吸引着想要留影的阿嬷,没有设备的阿公则一路怒啃馍馍。所有人都健步如飞,甚至在16公里的急行军后还能高歌长啸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在西藏这样的高海拔地区,大爷大妈们依然表现出色。当年轻人手捧氧气瓶叫苦不迭时,他们却在高原上连打二十分钟糌粑,第二天不到6点便再次集结,开启8小时徒步之旅。有位网友曾参与征服一座“地狱难度”的徒步路线,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,一位60多岁的大爷杀出人群,带领大家征服山峰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云南雨崩的一位向导说:“来我们这儿徒步,是人家退休人员的娱乐项目,你们年轻人玩就是花钱找罪受。”大爷大妈们对年轻人也很关照,走不动路的年轻人会被手持登山杖的老奶奶关切询问,爬不动山的年轻人会有大爷上前相助。大爷大妈们还会拿出自带的美味投喂年轻人,甚至还有钓鱼佬为大家带来现成河鲜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为什么老年人如此有精气神,而年轻人却显得没劲儿?一个重要原因是叔叔婶婶们年轻时体力修为就已经达到满级。他们在农业、建筑和工业等领域挥洒汗水,经过火红时代的锤炼,留下了铁打的意志与身体。徒步对于他们来说,约等于饭后散步。此外,物质基础也重要,老年人们将徒步作为一项长期爱好,投入上比年轻人更宽松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有网友认为,今天的老年徒步团里都是藏龙卧虎。如果你能追上健步如飞的大爷大妈,会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每年参加百公里毅行赛或横渡长江上下班。这就像衡水中学的学生之于全体考生,属于拔尖中的拔尖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相比之下,年轻人面临着精神的拷打。内卷、绩效考核、加班福报等成为一把精神大剑,撕裂着大家的心智。许多人在灯火通明的大厦里推动社会运转的齿轮,下班后本该好好休息,却因各种原因无法早睡。白天夜晚的双重夹击下,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变得颓废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崔健在《蓝色骨头》里唱过:“身体一定要健康,因为身体要是不舒服,什么都是白给。”这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期许。年轻时候不珍惜身体,老了喜欢的老太太叫你去登山,你下炕都费劲。然而,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,是一种年轻时普遍的身份困境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
生活是一场漫长的徒步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题。徒步的意义不在于竞技,而在于没停。下次就算在户外徒步的路上被大爷大妈拉到尾灯都看不到了,也不必气馁。能在生活的徒步里一路走来,朋友,你真厉害。
最先混进老年徒步团的已经进骨科了